不可能成功,或者说风险太大。
有如下解释:
1.蜀国实力有限,而且能人有限,分三路出击,诸葛亮只能统领一路,另外两路不管你战略多好都要有人来实行才是,魏延或许有能力,但魏延太爱行险,而且威望不够,不一定能让手下将领无条件服从,特别是万一战事不利的时候;
2.至于第三路就更难找出独自统领的大将了。
第二,风险太大,蜀国太弱,三路分兵,当时的环境缺乏总体上的配合和指挥,只要一路失败或者不顺就可能影响全局,蜀国输不起,而且分三路对于后勤粮草补给这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蜀国很难承担;
3.第三吴国的态度,如果三路真的顺利,吴国不会坐看蜀国重创甚至灭掉魏国的,原因很简单,蜀国的目标是光复汉室,吴国也是被光复之列,如果魏灭就轮到吴了,只有相持不下吴国才能从中取利;
4.所以就算前边的三路顺利,但蜀国国力已经空了,一旦魏国危急,吴国不会坐视不管。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任何行动,都要看第三方,而非仅仅两方的事情。
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隆中对、三分天下,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初出茅庐,新官上任三把火,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
舌战群儒,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智激周瑜,本故事出自三国演义,曹操要攻打江南,东吴文臣武将分成两派,文臣主和,武将主战,周瑜做为都督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这时孙权谋士鲁肃邀请诸葛亮来说服主和派,进行对曹操用武,于是诸葛亮用计智激周瑜,使刘备与孙权两个集团联合起来对抗曹操。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
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