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年,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到真宗时,才采用了糊名制度。
当时很多人对糊名持反对态度,如范仲淹、苏颂等,都曾提到糊名过于冒险:平时声名狼藉,考试成绩上佳,又该如何取舍。
随着时间的推移,证明糊名是最合理最公允最无话可说的一种手段。
苏轼参加礼部会试那年,主考官是欧阳修。
当时欧阳修最看好的是曾巩,拿到苏轼考卷一看,眉飞色舞,认定必是曾巩的答卷,定为状头。
等到拆开糊名一看,原来是苏轼。
不论欧阳修是出于公还是出于私,总之他当主考时,想给得意门生打高分儿也很难做到了。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促织中言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即未取得秀才资格,没有功名,还算不得读书人。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类似今天高考的榜首。
目前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约有七百多人左右,他们都是在苦读之后,才一举天下知,成为当时科考上的佼佼者。
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这些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其中较为人知的有,唐代的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的张孝祥、文天祥、吕蒙正,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张謇等。
中状元称为“大魁天下”,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誉,但大多数的状元,因为个人的因素或当时环境的牵制,使其一生不能大伸手脚,有所作为,而终至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