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61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
2.1771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使近代化学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3.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为近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把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纳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
特点: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呈现出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特点。
1.起步阶段,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即从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是最重要的阶段。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了一大步。
3.曲折前进阶段,即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
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广泛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拉瓦锡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
1754年到1761年间于马萨林学院学习,1761年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获得律师资格,课余时间从鲁埃尔接受系统的化学教育和对燃素说的怀疑。
1767年参加法国科学院关于城市照明问题的征文活动获奖,1767年他和盖塔共同组织了对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矿产考察1768年,年仅25岁成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氧与氢的命名,预测硅的存在帮助建立了公制,提出了“元素”的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
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