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君主,诸葛亮是谋士,关羽、张飞是刘备的兄弟以及臣子。
徐庶是刘备的谋士,同样也是诸葛亮的朋友。
《隆中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因发生于湖北隆中,因此后世称为《隆中对》。
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
《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不过正史《三国志》对此着墨不多。
殆:大概、可能。
句子翻译:这大概是上天拿它用来资助将军的。
《隆中对》是写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请诸葛亮出山为他出谋划策。
文章通过隆中对策,给读者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
他善于审时度势,观察分析形势,善于透过现状,掌握全局,并能高瞻远瞩,推知未来。
度是指估量,估计的意思。
整句意为: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能够服人,估计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
此句出自《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这次谈话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