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爬树,拿手好戏。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俏皮的猴子敏捷地爬上了高高的竿顶;调皮的猴子飞快地爬上了高高的竿顶;俏皮的猴子慢悠悠地爬上了高高的竿顶;疯狂的猴子缓慢地爬上了破裂的竿顶;顽皮的猴子敏捷地爬上了高耸的竿顶;俏皮的猴子敏捷地爬上了破烂的竿顶;顽固的猴子嗖地爬上了结实的竿顶;强壮的猴子迅速地爬上了细长的竿顶;瘦弱的猴子迟缓地爬上了低低的竿顶;可爱的猴子飞快地爬上了高大的竿顶。
猴子爬绳这一作品原理的简单说明:猴子是靠下肢的杠杆获得上升的动力,靠上肢的静摩擦保持静止,不下滑,在绳子伸缩的拉动下,节节攀升的。
其在劳技实践活动中的设计与制作:所需用品:300乘50乘3毫米的木料1块,绳1根,塑料钉子6只,橡筋1根,铁发夹1只,钢丝锯,电烙铁,手摇钻。
制作方法:
1.复制图样,用一张半透明纸覆在猴子模板上。
2. 将半透明纸上小猴子的身躯、手臂、后肢、手、脚用剪刀沿边线剪下来,并铺在木板上进行排料,使小猴子的各部分都合理地排列在木板上,再将排好料的半透纸逐一粘贴在木板上。
3.根据排料把小猴身躯、手臂、后肢、手、足临摹在木板上。
4.用钢丝锯沿小猴身躯、手臂、后肢,手和足边缘线,把它们逐一分割下来。
5.把两只手臂、手掌合在一起,用小木锉进行修整,使三者一样大小。
6.对两只后肢、脚掌作同样的修整,使三者同样大小。
7.两条手臂、后肢合在一起,根据孔的位置,用手摇钻进行打孔。
8.用绳子从孔中穿过。
9.安装完成后,将小猴移置细绳下端,左手拿住细绳上端,右手用力拉动一次细绳,小猴子便可以沿绳爬升一段距离,若小猴在原地爬行不上升的话,大部分原因是手掌中发夹未能将细绳夹紧,此时应拆开手臂进行检查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