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者利用文献来扰乱国家的法度,而游侠使用暴力来违犯国家的禁令。
文,最早是指纹理,而后引申为文字,再接着指文字做的典章,继续引申则变为文义,也就是对各种典章制度的解说研讨评论。
汉语中与文有关的什么文采、文章之类的,如“五色不乱,孰为文采”等,都是有错杂的含义在内,所以这里使用文的动词性意义较符合作者本意。
1.《孤愤》,论述自己对当代法家对更法之志的愤概;
2.《说难》第十二,论述对君主进谏的困难,反映韩非对君主的心理分析之清楚,为论说体;
3.《奸劫弑臣》第十四,前半部论述奸臣的奸行及治奸之法,后半部则反对儒家思想,倡导法家思想治国之道;
4.《显学》,批判儒家与墨家,阐扬法治,该篇是韩非对法治思想的代表作,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史料来源;
5.《五蠹》,蠹,意指由内部危损整体的木中之虫,五蠹指五种蛀虫,韩非认为为学者、言议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买卖者等,为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考量历史应除掉他们。
韩非子的名为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
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子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得到韩非而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致姚贾报复,入狱后被李斯毒死。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