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地区,过年饭的“收”通常指的是在春节期间结束后,何时可以将供奉在神明前的饭菜撤下。这通常是在元宵节之后,意味着春节的正式结束。在闽南,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为神明准备丰盛的饭菜,以示敬意和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具体来说,在闽南地区,过年期间供奉神明的饭菜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开始摆放,持续至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之后。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个重要节日,被视为春节的正式结束。因此,在元宵节之后,闽南人通常会撤下供奉神明的饭菜,这代表着过年期间的供奉活动已经结束。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收”的时间可能因地区和家庭而异,有些家庭可能会选择在元宵节当天或之后的一两天内撤下饭菜,而有些家庭可能会稍晚一些。此外,在撤下饭菜之前,一些家庭还会进行简单的仪式或祈祷,以示感谢和敬意。
总之,闽南人过年饭的“收”通常是在元宵节之后,但具体时间可能因地区和家庭而异。
在闽南地区,辞年是一种传统的年节习俗,主要流行于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辞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进行,家家户户都要设案焚香,向天地神明、灶君、祖先辞岁。在辞年的过程中,闽南人会念诵一些吉祥的话语,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寓意着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家庭和睦幸福。
此外,在闽南地区还有一些与辞年相关的习俗,如“送神”、“谢灶”等。送神是指将家中供奉的神明送回庙宇,感谢神明一年来的庇佑和保佑;谢灶则是指向灶君祈求新年家庭和睦、平安吉祥,同时也要向灶君汇报家庭一年来的生活情况。
总之,辞年是闽南地区一种重要的年节习俗,代表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和祈愿。通过念诵吉祥话语、送神谢灶等方式,人们表达了对神明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间信仰。
闽南地区对这些都有一些特殊的说法,例如“闰五月胀破肚”,意思就是闰五月物产丰富,人们吃都吃不完。而闰九月,闽南人觉得寓意不太好,故人们就用“包红包”来辟邪,主要是长辈包给晚辈,这个“红包”不需要像春节红包那么丰厚,9元、18元等,就是图个吉利。
当然,可能更多的人觉得闰九月十分稀罕,“百年一遇”,所以不管有没有这样的习俗,也封个红包以图好兆头。
农历的闰月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闰九月就格外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