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清光绪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于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
初入旧式私塾,后于1899年考入上海英华书院,1901年考入圣约翰书院。
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国际法及外交,获博士学位。
1912年回国后,任总统秘书、内阁秘书、外务部顾问和宪法起草委员等职。
1915年起历任北洋政府驻墨西哥、美国、古巴、英国公使。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阵营,策动中国亦加入协约国一方 。
顾维钧认为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便在华盛顿积极活动,并密电北京中央政府敦促参战 。
1919年顾维钧参加巴黎和会,他以“中国不能放弃山东”如同“基督教徒不能放弃耶路撒冷”打动了各国代表的心 。
原因如下:
1.当时政府的重视,教育经费属于优先支出项目,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2.待遇高,民国时代教授们属于即高收入,高地位,高学识的人士;
3.民国教育体制游离于政府体制之外,教授治校而不是政府治校的办学政策,使得教授们有充分的自由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4.社会地位高,教授具有政府官员和坊间民众一贯尊重的社会地位。
1.民国初年,汽车还属稀罕物,它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不容易。
为此,民国时期出台了各种管理办法和措施,比如划单行道、建停车场、设限速标志等。
2.二十世纪初引入无轨电车,1914年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辟了由郑家木桥至老闸桥的14路无轨电车,成为大中华区最早的无轨电车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