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功绩只相当于剿灭盗匪,而不是真正的国与国之间大规模的军事冲突,所以朝廷不会特别重视此事。
但是从后世反对日本侵略者的社会思潮出发,才会觉得当年戚继光抗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戚继光的一生:先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其功绩可概括为:南平倭寇,北克蒙古。
1.肃清倭寇。
嘉靖四十年,即1561年,戚继光大败倭寇于台州,以功进都指挥使。
四十一年,奉命率师增援福建,捣毁倭寇巢穴横屿、牛田,直至兴化等地,进都督佥事;四十二年,他再次领兵入福建,在福建巡抚谭纶的指挥下,与刘显、俞大猷联合攻克平海,进为都督同知,又升为总兵官,镇守福建和浙江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诸戎务;四十四年,俞大猷率水兵,戚继光将陆兵,于南澳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
2.嘉靖二十三年,即1544年,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555年秋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三府。
戚继光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3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3.隆庆二年,即1568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安全。
后被排挤,南调镇守广东,再后被诬陷夺职,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4.著作有《莅戎要略》《武备新书》等,因其抗倭伟绩,历来被视为民族英雄。
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
在明朝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
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有效地打击敌人。
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2.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率
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
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直取台湾。
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