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
活了102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
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
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
孙思邈为陕西华原人。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
因为少时患疾,改学医道。
隋朝的繁盛时期、隋文帝重新统一了全国,在农业上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把服役的年龄由十八岁推迟到二十一岁。
规定五十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数量的绢,代替徭役,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有了提高。
手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商业也呈现出一派发达繁荣的景象。
这一安定的局面,是孙思邈学好医术的外部客观条件。
他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
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
他采药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亲自试用。
孙思邈二十岁时,医道学成。
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1.孙思邈被称为药王;
2.孙思邈,汉族,唐朝京兆华原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
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
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
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其把"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并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