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致力于某一方面,致力于某一方面也能做到真诚。
做到了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引起转变,引起转变就能化育万物。
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
二、全文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则能化。
” 三、这段文字似乎在解释孟子所说的“诚者,天之道也”和“至诚不动者,未之有也”这两句话的。
劝天下人“至诚”、“尽性”而“与天地参”。
实有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意味。
其说“至诚”、“尽性”可以促使天地“化育”等。
意思是:人只有在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什么是天命,才能拥有立足于天下的本领。
表明品性是天下最真实诚信的人,才能治平天下,树立天下人遵从的根本法则。
深层含义:表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出处:出自《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有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译文:唯有以天下为己任,以尧舜为榜样。
孟子,名轲,字子舆。
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