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线分析地貌的规律:陡坡:等高线越稠密,地形越陡峭。
缓坡:等高线越稀疏,地形越平缓。
山顶:越往里高度越高。
盆地:越往里高度越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过渡的地带。
山谷 :等高线向山顶凸出。
山脊:等高线向山下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分类如下:等高线按其用途可分为首曲线、计曲线、间曲线、助曲线。
表示方法:
1.在同一幅图上,按选定的等高距描绘的等高线称为基本等高线,用实线表示。
2.在局部地区用基本等高线不足以表示地貌的实际状态时,可用二分之一等高距的等高线,称为间曲线,用长虚线表示。
3.四分之一等高距的等高线称为助曲线,用短虚线表示。
4.为了读图方便,计曲线从高程起算每隔四根等高线需加粗一根。
描点法:海拔或相对同一标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用线连接,获得该海拔的等高线;注意:等高线也要遵照比例尺,既不可以过密也不可以过稀;先把最大的一圈轮廓画出来,最大一圈这就是山底,再逐渐往里画,最后在等高线上标上高度值。
等高线地图是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凡等高线重合处,必为峭壁。
若等高线成较小的封闭曲线时,这一地区便是山峰、洼地或小岛。
等高线的形状是从山顶起逐渐向外凸出的为山脊,山脊的连线称为分水线。
等高线形状逐渐向山顶或鞍部方向凹八的为山谷,谷地的连线私:为集水线。
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称为山的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