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圻,基本字义指的是地的边长。
也指畿,京畿。
古称天子直辖之地。
亦指京城所领的地区。
2.地,原为古汉语名词,与天相对,本意为物质,后逐渐引申为土地、大地、地表。
3.圬,泥瓦工人用的抹子。
也可用作动词,指抹墙。
另同“ 圩 ”作形容词用表示凹,中低而四旁高。
4.圮,本意是塌坏;坍塌,引申义是断绝、隔绝;倾覆; 伤害。
5.场,用于事情经过的次数;场所。
众人聚集进行某桩事情的地方或事情发生的地方;用于文娱体育活动。
6.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用土堆成的平台;僧道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文艺界、体育界或舆论阵地;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
7.坼,同义字是皲、皴,意思是指裂开;分裂;撕裂。
8.坡,意为倾斜、倾斜的地方。
9.垆,黑色坚实的土壤;通“?”。
古时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借指酒店 。
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
2.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
4.定理 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5.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
6.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7.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8.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9.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0.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又叫马铃薯,属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是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稻谷和玉米。
马铃薯又称地蛋、洋山芋等,茄科植物的块茎。
与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2.土豆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
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家;
4.2015年,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铃薯将成稻米、小麦 、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5.草本。
果实为茎块状,扁圆形或高15至80厘米,球形,无毛或被疏柔毛。
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
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紫色和黑色,薯肉为白、淡黄、黄色、黑色、青色、紫色及黑紫色。
须根系。
地上茎呈菱形,有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