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凝固是一种自然现象。
刚取出的蜂蜜,呈浓液状,保存过程中气温经过13到15摄氏度这一区间后,就会出现结晶,由以前的澄清透亮液状,逐渐变为混浊,出现沉淀,最后全部或大部分成为白色的粒状体。
这种状态的改变,丝毫不影响质量。
经结晶的蜂蜜,想要融化结晶的话,可以先把蜂蜜放在一容器当中,另外取一更大的容器装入凉水,将装蜂蜜的容器放在装有水的容器中,然后慢慢将水加热,结晶就会慢慢融化掉了。
融化后的蜂蜜保存时要注意保持在15度以上,不要让保存温度经过13到15度这个阶段,否则蜂蜜又会再次结晶。
蜂蜜中有絮状物这应该是蜂蜜结晶的前兆,不必太担心。
蜂蜜最适宜结晶的温度在10-14度左右。
蜂蜜结晶,实质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被分离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从分子论的观点来看,在蜂蜜里葡萄糖分子本来是毫无秩序地运动着的,但蜂蜜里葡萄糖超过它的溶解度,成为过饱和溶液时,就有一部分葡萄糖分子在蜂蜜里开始有规则地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一个结晶的中心,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地排列在各面,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从蜂蜜里分离出来,这就是蜂蜜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