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2.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3.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4.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5.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书法三味》
6.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
7.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
8.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9.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
10.着笔不宜一味熟,称心还常三分生。
<在汉末魏晋书法已被视为艺术。
其基本理由有三条:第一,在该时期书法家开始出现,书法家开始成为时代书写风气的引领者和书法水平的代表;第二,专为欣赏的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实用已不是书法的唯一;第三,书法欣赏者业已出现。
另外,还有两方面的依据:其一,该时期适合创作的书法工具和载体逐渐完善,毛笔、墨、纸、砚的制作已十分精良,尤其是东汉改良纸后,魏晋时期,日常书写中已大量使用;其二,该时期的文人开始关注书法,已有一批关于书法的正反两方面的专门论述,如东汉崔瑗的《草书势》和赵壹的《非草书》,就对当时的草书研习现象进行了讨论。
崔瑗的《草书势》涉及了书法艺术的一些普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