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描写战国邯郸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为赵国丞相。
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屡次向蔺相如寻衅。
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
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将相和》教材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次,秦王写信给赵王说愿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遂派蔺相如带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发现他根本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便派人将璧送回了赵国,秦王的阴谋未能得逞。
蔺相如因“完壁归赵”而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赵王让蔺相如随行,让大将军廉颇带军队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会见了秦王,他要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秦王这样侮辱赵王,以生命为代价逼秦王击缶。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
赵王封其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扬言要给蔺相如下不了台。
但蔺相如始终避而躲之,并对手下解释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之所以躲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将相和》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将相和》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
《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
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奉命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