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分为十等,分别为:
1.及第: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2.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3.状元: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4.会元: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称贡士;
5.解元:生员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称举人;
6.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7.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8.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9.举人: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10.生员:通过院试便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
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1、第一名的叫做状元。
2、第二名的叫做榜眼。
3、第三名的叫做探花。
4、第四名的叫做进士。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